中復村位于長汀縣南山鎮的東南部,地處“梅花十八峒”之一的半溪峒中間地段。該村已有千年歷史,四面環山抱水,人杰地靈,是周邊交通、商貿要地。全村居住鐘姓人家,故古名“鐘屋村”,后來改名“中復村”。中復村經濟繁榮,百姓安康,水、電、路基礎設施完善,為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基地。中復村與連城縣交界,距長汀城43公里,是長汀縣的南大門,當時中央蘇區的東大門,***的松毛嶺阻擊戰就發生在這里,紅九軍團就在這里率先邁出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步。中復村現有人口近4000人,耕地1593畝,山地總面積13107畝,其中林地8
中復村位于長汀縣南山鎮的東南部,地處“梅花十八峒”之一的半溪峒中間地段。該村已有千年歷史,四面環山抱水,人杰地靈,是周邊交通、商貿要地。全村居住鐘姓人家,故古名“鐘屋村”,后來改名“中復村”。中復村經濟繁榮,百姓安康,水、電、路基礎設施完善,為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基地。中復村與連城縣交界,距長汀城43公里,是長汀縣的南大門,當時中央蘇區的東大門,***的松毛嶺阻擊戰就發生在這里,紅九軍團就在這里率先邁出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步。中復村現有人口近4000人,耕地1593畝,山地總面積13107畝,其中林地8414畝。中復村民風淳樸好客,民俗風情萬種, 有豐富石灰巖礦產資源,盛產桂花、蘭花等。
長汀中復村,幾百年前叫:鐘屋村,因為這個村子大多姓鐘(現在也是如此,村中90%都姓鐘)。鐘姓村民在這兒建造客家人特有的圍屋而居,慢慢的,村子越來越繁華,成為了周邊的中心,就改為:中屋村。
說起中復村的村名,它還有一段歷史。中復村原來叫鐘屋村,因為該村95%以上的村民都姓鐘而得名。1932年,在中央蘇區時期汀連縣在中復村設區蘇維埃政 府,把該村改名為紅屋區。1934年10月,紅軍松毛嶺阻擊戰失利實施戰略大轉移以后,國民黨重新占領這個村莊,為紀念這次勝利,國民黨把鐘屋村改名為中 復村,就是中央軍光復該村的意思。解放后一直到現在,當地政府和人民沒有再更改村名,因為對這一村名又有更新、更深層次的理解,他們賦予這村名為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更深遠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勤勞智慧的中復村人繼承紅軍***傳統,艱苦奮斗,自力更生,開荒造田,興修水利、筑路建橋,努力發展生產。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復村充分發揮長汀“南大門”、“長汀***村”的區位優勢,搞好集鎮規劃,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抓好農業產業,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南山鎮***的集鎮。村農民年人均收入從解放前不到50元到2005年增加至3986元,從貧困老區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取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豐收。2005年全村社會總產值5062萬元。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村人飲水、通訊、電等得到全新的改善,每家每戶自來水代替了人挑水,農網改造后的電燈代替了煤油燈,程控電話替代老式的手搖式電話,農民腰間掛著手機已經是很普遍的事了。有線電視網絡覆蓋率達100%,摩托車步入千家萬戶,小汽車也進入尋常百姓家。
講解員老師講述中復村的紅色故事:http://www.iqiyi.com/w_19ry89sr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