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是一塊彪炳青史、光照千秋的紅土地。這里是二十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堡壘,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西10萬子弟踴躍參加紅軍,先后建立了5個軍的紅軍部隊,6萬多人獻出了寶貴生命,僅在冊的革命烈士就有2.36萬人,占全省烈士人數的一半多。閩西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中央主力紅軍8.6萬多人的隊伍中,有2.6萬多人來自閩西,到達陜北時,僅剩2000多人。在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平均每一華里就有一位閩西子弟倒下。
閩西是福建省建立中共黨組織較早的地方,從1926年夏福建省***個農村黨支部在永定成立后,至1928年春,閩西各縣相繼建立了共產黨小組、支部直至臨時縣委等各級地方黨組織,閩西革命斗爭從此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閩西農民武裝暴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黨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鞍似摺睍h后中共閩西特委積極組織農民暴動,閩西先后爆發了東肖后田、平和長樂、上杭蛟洋、永定金砂等“四大暴動”。為了給參加暴動的農民自衛軍、游擊隊以及黨在農會中的秘密武裝“鐵血團”提供武器,從1927年9月到1929年上半年紅四軍入閩開創革命根據地時期,在鄧子恢、張鼎丞、郭滴人等閩西地區革命領導人的家鄉就已經孕育產生了龍巖江山山塘兵工廠,永定鄒公廟、西溪、湖雷、廣圣廟、老虎坑、賽智和長汀南陽區蘇維埃兵工廠等8家有一定規模的兵工廠,為暴動農民生產土槍、土炮、大刀、梭鏢等武器,點燃了閩西革命根據地人民軍工事業的星星之火。1928年3月4日(陰歷二月十三日),后田農民武裝暴動,開啟了“閩西土地革命之先聲”,它標志著閩西革命從此走上武裝斗爭的新階段,兵工廠為武裝暴動的農民提供了武器,“每個農會會員都有一支腳綁刀(稱為‘三毛錢駁殼槍’)”。正如郭滴人豪情滿懷擬的一副新春聯:“欠租欠債用刀還盡,有槍有炮快樂過年?!彪S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人民軍工的星火很快蔓延。從1929年3月開始,“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紅軍馳騁閩西,掀起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赤色風暴,開創了閩西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以“工農武裝割據”為母體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閩西成為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半壁江山。革命隊伍快速擴大,工農武裝割據的實現,急需大量的武器彈藥,而國民黨對根據地的嚴密封鎖,使紅軍的軍需補給更加困難,擴大兵工生產成為紅軍和紅色政權鞏固和擴大的當務之急。英勇頑強的閩西革命根據地軍民充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勇于創新、不怕犧牲的精神,使革命根據地的軍工事業很快發展壯大起來。1930年8月,中共閩西特委決定建立閩西兵工廠,在龍巖湖洋鄉設立籌建處,不久遷到龍巖、上杭、永定三個縣交界的虎崗村建廠。當時,中央決定成立閩粵贛邊特委會,閩粵贛邊蘇維埃政府和閩粵贛邊軍區司令部。根據中央軍委和閩粵贛邊特委決定,將閩西紅軍兵工廠改名為“閩粵贛軍區兵工廠”,隸屬于閩粵贛邊軍區司令部,軍區經理部部長毛澤民兼任兵工廠廠長,原閩西特委軍事科干部陳進兆任副廠長。兵工廠下設子彈股(后升格為科)、刺刀股和修槍組、打鐵組、木工組三個生產小組,其中子彈科***,賴祥瑞任子彈科長,子彈科下設鑄彈組、修整組和完型組,有工人六十名。1931年夏,閩粵贛軍區兵工廠隨閩粵贛邊特委、軍區和閩西特委撤離虎崗,經上杭縣的白砂遷往長汀四都,兵工廠設在一座地主的大房子里,由陳進兆任廠長,賴輝照任副廠長。兵工廠的生產工藝有所改進。鑄彈的高嶺土模工藝,已被金屬硬模工藝代替,使鑄彈工藝過程變得簡捷迅速,大大地提高了鑄彈效率。生產規模也有所擴大,分工越來越細,制度日益健全,產品質量和數量都有所突破。1932年3月又改名為福建軍區兵工廠。廠部所屬各股擴編為科,生產小組擴編為股,并增設了炸彈科和槍炮科。1931年,紅一方面軍從閩西千里回師贛南,閩西30多名技術工人隨紅一方面軍遷到江西于都橋頭,與橋頭修械所合并,而后再次遷到平安寨,與于北區修械處合并,聯合成立“江西省蘇維埃修械處”,10月,江西省蘇維埃修械處與白石修械廠、紅三軍團軍械處等單位合并,在江西興國興蓮鄉官田村成立中央紅軍兵工廠。1932年6月,奉中央軍委命令,福建軍區兵工廠除留守三十多人外,其余一百余人由賴祥瑞帶領,挑著大批軍工器材,在長汀縣城休整幾天后,來到江西勝利縣銀坑,與官田兵工廠彈藥科合并,成為中央兵工廠一一銀坑彈藥廠。閩西革命根據地形成之前的兵工廠,雖然規模較小,但是為閩西的“四大暴動”提供了武器支持。根據地形成之后的兵工廠,為入閩后的紅四軍提供武器彈藥,使紅四軍有了堅實的后勤保障,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更成為官田中央紅軍兵工廠的主要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央紅軍兵工廠培養了技術工人,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持。隨著武裝斗爭和革命根據地的不斷發展、強盛,人民軍工的星火終在全國各個革命根據地形成燎原之勢。在閩西這塊紅土地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毅、鄧子恢、張鼎丞等先后在這里進行偉大的革命實踐,一些領導人親自參與閩西的軍工事業。人民軍工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由修理到制造的發展過程。其他軍事工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蘇區建立后,公營工業就占整個中央蘇區的一半,辦起了紅軍醫院、被服廠、修械所等機構,發展了地方生產力,增強了軍民凝聚力,長汀被譽為中央蘇區的“紅色小上?!?。閩西成為中國共產黨較早獨立創辦綜合性軍工的地方,成為“人民軍工的搖籃”,而后的人民軍工與人民軍隊的建設風雨同舟,日夜兼程。閩西,成為人民軍工的孕育地、人民軍隊的定型地、軍民融合的策源地和軍工精神的發祥地!英勇頑強的閩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流血犧牲,前赴后繼,20年紅旗不倒。閩西軍工事業的發展為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全國的解放、新中國的建立、黨的建設、軍隊的建設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貢獻?;赝榛疬B天的革命戰爭歲月,閩西兒女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書寫了對黨的忠誠,廣大蘇區軍民共同創造的蘇區精神照亮了閩西兒女前進的方向。在風雨如磐的革命道路上,閩西軍工人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在困苦中勇往直前,在挫折中愈加奮起,鑄就了“我們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堅定理想信念,是人民軍工的精神之源,幾經烽火硝煙,初心歷久彌堅。2014年,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和領導下,在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確立了政治工作的時代方略和時代主題,重塑了軍魂,習近平帶領人民軍隊從古田再出發,古田又一次開啟了人民軍隊新的啟航點,成為我黨我軍新的里程碑。在人民軍工迎來90周年誕辰之際,我們追尋紅色軍工的足跡,依然可以感觸到當年燎原火種的軍工熱度,依然可以感觸到紅土地上魚水情深的軍民融合溫度,依然可以感觸到十萬閩西革命兒女構成的“銅墻鐵壁”厚度,依然可以感觸到“***等工作”的亮度!追憶歷史,風雨兼程;展望未來,任重道遠。讓我們珍惜光榮歷史,傳承革命先輩們鑄就的以“把一切獻給黨”為核心的人民軍工精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為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為建設一支世界***軍隊貢獻力量!賡續紅色血脈,不懈奮斗創造,加快老區蘇區振興崛起!無愧使命擔當,續寫新的輝煌,為實現閩西革命老區的現代化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奮斗!1930年8月,閩西特委決定在龍巖湖洋田螺形陳氏宗祠建立閩西紅軍兵工廠,山塘兵工廠將人員、設備遷入湖洋閩西紅軍兵工廠。同年12月遷往永定虎崗。鄧子恢、鄧毅剛等地方和部隊領導非常重視和關心兵工廠, 經常到兵工廠視察。每次戰斗勝利, 他們都派人送來慰勞品表示慰勞。閩西總工會還將一批軍帽送給兵工廠的工人,勉勵他們更加努力工作。江山山塘兵工廠創建于1927年9月,負責人郭滴人、廖全慶、廖秀考,郭滴人派山后村村民廖秀芳通過上杭蛟洋傅柏翠的介紹,到廣東請了劉益和等五位制槍師傅,在江山鎮山塘村廖姓祠堂“務本堂”創建了紅色兵工廠。兵工廠舊址務本堂位于新羅區江山鎮山塘村廖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330平方米,約建于180年前。初創時期兵工廠有10多名工人,主要生產梭鏢、大刀、土銃、單響槍等武器。兵工廠為農民武裝暴動、紅軍三打龍巖城提供了槍支彈藥。山塘村曾經歷了國民黨的移民、火燒、飛機轟炸,但務本堂這座古老的建筑在山塘人民的保護下歷經風雨滄桑得以幸存?,F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粵贛軍區兵工廠創建于1930年12月,因龍巖失守,湖洋閩西紅軍兵工廠遷往永定虎崗后改稱“閩粵贛軍區兵工廠”,毛澤民任廠長。閩粵贛軍區兵工廠舊址位于永定區虎崗鎮虎西村坑邊自然村太豐樓,太豐樓原為三堂兩落式土樓,面積1300平方米,現已毀。遷廠不久,在虎崗、西陂等地精選了一批能工巧匠當技工。初時設備非常簡陋,僅有幾把銼子、榔頭、鉗子和幾臺風箱,后發展到擁有一百多工人的較大型兵工廠。1931年夏,虎崗被敵人包圍,兵工廠遷往長汀四都。1932年2月,閩粵贛軍區兵工廠搬遷至長汀縣南陽茶樹下村。兵工廠人員有一百三四十人,增設了炸彈科,開始著手研制地雷和炸彈。兵工廠有了比較大型的設備:兩臺車床,一臺鉆床和一臺大沖床。兵工廠舊址位于上杭縣南陽鎮茶溪村,是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清代中期建筑,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2年5月,國民黨進攻南陽鄉,兵工廠搬遷到了距茶樹下十華里的朱斜村坑尾頭。1929年春,中共武平縣委、縣蘇根據閩西臨時特委指示,著手進行農民武裝暴動準備。桃溪鎮亭頭村共產黨員李長明根據武平縣委的安排,以亭頭各房族防御外侵為借口,以亭頭村“德莊店”為基地,從廣東五華縣請來曾光漢師傅等30余人,制造一批槍支,為暴動作準備。后兵工廠遭破壞。曾光漢師徒隨桃溪小瀾籍共產黨員張滌心等轉移到小瀾李家祠,繼續生產武器,為小瀾暴動作準備。1929年12月5日,武平小瀾暴動取得成功。此后,小瀾李家祠兵工廠生產的武器源源不斷用于武裝武北四支隊,武北四支隊轉戰于武汀杭邊,威震周邊,革命斗爭的烈火從此在武北、汀南和杭西一帶熊熊燃燒。1931年6月,閩粵贛軍區兵工廠遷至長汀四都村,稱四都兵工廠。四都兵工廠舊址為庭院式磚木結構,坐東向西,由門樓、大坪、圍墻,前、中、后大廳,左右配橫屋相互聯結組成,占地980平方米,建筑面積700多平方米。全廠有工人140余人。設備有一臺舊式車床,一臺制子彈殼的機器。主要制造子彈、三刃刺刀、槍托、毛瑟槍、馬尾手榴彈、地雷等。全廠工人自力更生、勇于創新,制作炸彈、手榴彈的水平大幅提高。1928年3月,傅鐵人受上級黨組的委派秘密潛回池溪開展革命活動,與傅石福、傅土生、陳蘭芳、邱德桂、黃海春等在慶善堂秘密策劃池溪暴動,慶善堂成了池溪暴動機密策劃點和秘密聯絡點。紅軍長征后黨組織在此堅持革命,秘密開展革命工作,保護紅色政權,秘密召集會議開展黨員活動,實行土地改革,自發分田,在這一時期黨組織在此利用傅芹春打鐵身份作掩護秘密制作大刀、長矛、土制炸彈等武器支持游擊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