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長征出發紀念館。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黃尉峰 劉才恒 攝
寧化,是當年中央紅軍重要的給養和后勤保障基地,被譽為“中央蘇區烏克蘭”。同時,它也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上萬名中央紅軍從寧化出發,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時光荏苒,長征精神、蘇區精神在寧化生根發芽。在這里,一個個英雄故事依然鮮活,一處處革命舊址煥然一新,一段段紅色記憶催人奮進……
往事
依然鮮活而感人
在寧化,一座長征出發紀念館矗立在青山間。這是寧化縣35個納入長征***文化公園的建設項目之一,預計總投資2.1億元。
長征出發紀念館館內 黃尉峰/攝
走進紀念館,一段段令人淚目的紅色往事依然鮮活而感人。
“天上無云不落雨,地上無媒不成親;沒有紅軍難解放喲,婦女永遠淚淋淋;感謝紅軍得解放,婦女翻身做主人?!边@是寧化蘇區時期廣泛傳唱的一首客家山歌,道出了封建制度的壓迫和奴役,更表達了寧化翻身婦女對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寧化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1929年3月,紅四軍進入閩西地區,點燃了三明的革命火種。
各級蘇維埃政權成立后,翻身得解放的窮苦大眾以***的熱忱投入到鞏固、發展蘇區中,踴躍參軍參戰,大力支援前線。這里成為中央蘇區穩固的大后方,成為中央紅軍重要的給養和后勤保障基地,被譽為“中央蘇區烏克蘭”。
割掉髻子當紅軍 張凌波/攝
“韭菜開花一桿心,割掉髻子當紅軍;保護紅軍萬萬歲,割掉髻子也甘心?!弊哌M位于通往寧化縣城要道邊上的長征出發紀念館,講解員林夢佳用客家話唱著當地的歌謠,講述當年寧化婦女割掉髻子當紅軍的往事。
1933年“三八”前后,為了完成制作十萬雙草鞋的任務,紅色娘子軍女戰士組織廣大婦女夜以繼日,短短七天趕制草鞋17800雙,名列福建省各大蘇區之首,受到《紅色中華》表揚。
長征出發前,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她們還不分晝夜趕制軍衣、草鞋支援紅軍。
紅色娘子軍是寧化廣泛開展擴紅支前的縮影。
據不完全統計,寧化共籌到20余萬擔的糧食,54萬元的錢款,20多萬雙布、草鞋,6萬多擔油菜。其中,有10萬擔糧食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形勢最為嚴峻時籌到的。
“保衛蘇區有責任,禾口淮土比參軍,禾口擴紅一千個,淮土一千多兩人?!边@首山歌歌唱的是一浪高過一浪的擴紅浪潮。當年僅13萬人口的寧化縣有16000人參加紅軍,也就是平均每8個人中就有1位是紅軍戰士。1933年10月禾口和淮土兩個區只花了一個月就擴紅2000余人,被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授予“我們的模范區(擴紅)”和“籌糧模范區”光榮稱號。
回望
為了更好地再出發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上萬名中央紅軍從寧化出發,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長征前夕駐扎在寧化的紅軍主力有1.4萬人,占了紅軍主力的16%。他們接到轉移命令后從各駐地出發。其中紅九軍團后方機關是從寧化曹坊鎮出發邁出萬里長征的***步。
長征途中最慘烈的一戰是湘江戰役,至今當地還流傳著“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
在湘江戰役中,寧化數千名子弟兵所在的紅34師,臨危受命,奉命阻擊數倍于己的國民黨軍,掩護中央機關渡過湘江。5天的激戰后,中央機關渡過湘江,而紅34師卻被重重包圍在湘江東岸無法渡江。他們向東突圍進入湖南道縣后,師長陳樹湘腹部中彈,傷重被俘,***趁敵不備斷腸明志,壯烈犧牲。
據史料記載,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6000多名寧化籍紅軍戰士中幸存的僅有58人。
近年來,三明市、寧化縣全面梳理寧化籍紅軍烈士信息,經逐個查證對照,共梳理出1973名烈士信息、33名紅34師烈士名單。
“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再出發。挖掘和整理當地紅色歷史,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睂幓h蘇區辦負責人王曉慧說。
據悉,目前,寧化全縣普查登記紅色文化遺址共137處,普查工作仍在繼續;鳳凰山紅軍街、鳳凰山革命委員會舊址、五通廟等20余處紅色遺址搶救性修繕基本完成,長征***文化公園核心展示園建設正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