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向注重調查研究,認為只有在了解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改造中國的良方。在創建和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毛澤東每到一地,都要開展調查研究工作,譬如,查閱地方志書,了解當地歷史;閱讀盡可能收集到的報刊,掌握時事政治。而召開調查會,則是毛澤東了解實際情況,制定方針策略最簡單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930年6月和1932年6月,毛澤東曾兩次深入到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鄉開展調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導蘇區各項建設。
1933年11月,毛澤東第三次深入到上杭縣才溪鄉,調查了解才溪鄉在擴大紅軍、政權建設和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模范事跡,總結典型經驗,指導全局工作,同時為即將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作準備。
毛澤東來到才溪鄉的當晚,就在住地列寧堂開始了調查工作。他懷著滿腔熱情,以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找來區鄉蘇維埃干部、工人、貧農代表,根據事先列出的提綱,口問手記,平易近人地與代表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毛澤東鼓勵大家:干革命要堅決勇敢,不怕犧牲;搞好物資交流,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搞好生產,保證群眾吃飽穿暖,建設根據地,保衛蘇區政權。同時,毛澤東熱情勸勉鄉蘇維埃干部要深入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既能和群眾一起鬧革命,又能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如群眾的勞動問題、生活問題、疾病問題都要幫助解決,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動群眾互相幫助。
除召開調查會外,毛澤東還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如有一次,毛澤東看到群眾在劈柴,就主動走上前去幫助劈柴,一邊劈柴,一邊調查。
經過10多天的調查,毛澤東掌握了大量素材,充分肯定了才溪鄉是蘇區的模范,工作做得好,要堅持下去,不要驕傲。毛澤東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下了***的《才溪鄉調查》一文,全面總結了才溪鄉的先進經驗。稱贊“才溪鄉在成年青年男子成群的出來當紅軍做工作后,生產超過了以前百分之十,荒山開盡,沒有一片可耕的土地沒有種植,群眾生活的改善到百分之百以上”。毛澤東認為,“只有經濟建設配合了政治動員,才能造成擴大紅軍的更高的熱潮,推動廣大群眾上前線去”。毛澤東還鄭重地指出:“這一鐵的事實,給了我們一個有力的武器,去粉碎一切機會主義者的瞎說,如像說國內戰爭中經濟建設是不可能的,如像說蘇區群眾生活沒有改良,如像說群眾不愿意當紅軍,或者說擴大紅軍便沒人生產了?!?/p>
1934年初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將《才溪鄉調查》連同《長岡鄉調查》兩本小冊子分發給每個代表,并在大會上號召全蘇區向才溪鄉和長岡鄉學習,搞好根據地建設,發展革命戰爭,奪取全國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