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汀南寨廣場舊址,現已更名為汀州紅軍體育場
紅土地網訊(通訊員 黃啟元)1929年3月11日,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入閩,進入長汀四都。14日,順利攻占汀州城。
3月20日,毛澤東在汀州“辛耕別墅”主持召開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會上,毛澤東對閩浙贛等省的政治、經濟、軍事狀況和自然條件作了客觀的全面的分析,針對蔣桂戰爭即將爆發的有利時機,提出了紅軍的行動方針,決定在閩西、贛南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決策。
當天晚上,毛澤東代表前委連夜起草了《關于攻克汀州及今后行動方針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報告》,指出:“前敵委員會決定四軍、五軍及江西紅軍第二第四兩團之行動,在國民黨混戰的初期,以贛南、閩西二十余縣為范圍,從游擊戰術,從發動群眾以至于公開蘇維埃政權割據,由此割據區域以與湘贛邊界之割據區域相連接”,建議中共中央“不僅在湘贛粵閩等地,江蘇北皖鄂北豫南直隸,都應有紅軍及小區域蘇維埃之創立”,“惟閩西贛南區內之由發動群眾到公開割據,這一計劃是決須確立,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因為這是前進的基礎。”
毛澤東站在縱觀全國革命形勢發展的高度上,在長汀提出創建閩西、贛南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強調了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爭取群眾,準備武裝暴動,即“工農武裝割據”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創立蘇維埃政權。以后一年多的革命實踐證明,毛澤東在長汀“辛耕別墅”主持紅四軍前委制定創建閩西、贛南革命根據地的戰略計劃,是完全符合客觀實際的。它是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對于當時全國各地的工農武裝割據斗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長汀從此成為中央蘇區政權建設的搖籃,成為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
隨著革命形勢發展,閩西、贛南革命根據地相應建立、鞏固并不斷擴大,連成一片。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召開了中華蘇維埃***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這標志著中央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主持南陽會議與汀州會議
1930年6月初,毛澤東率領紅四軍第三次入閩,從江西尋烏經上杭才溪、通賢進駐長汀南陽(1958年劃歸上杭縣)。
6月11日,在毛澤東主持下,中共紅四軍前委、中共閩西特委在南陽“龍田書院”召開聯席會議(即南陽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陳毅、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蔡協民、曾志、方方等紅四軍前委委員、閩西特委委員和部分紅四軍、閩西地方干部共七八十人,南陽區鄉干部也列席參加了一天一夜的會議。
會議討論了政治、軍事、經濟等問題,總結了中共閩西***次代表大會以后,黨在領導根據地建設和武裝斗爭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分析了閩西革命斗爭形勢,著重就對待富農的政策和對待流氓的政策問題進行了討論;通過了《富農問題》和《流氓問題》決議案;會議也適當地解決了閩西革命根據地建設中還存在著的若干問題,對有關閩西的婚姻、經濟、財政等政策作了重要的補充和修改。
毛澤東曾在長汀縣福音醫院休養所療養
會上,鄧子恢代表中共閩西特委作了關于土地問題、財政經濟問題、流氓無產者問題的報告。一年來,紅四軍兩次入閩,在閩粵贛邊取得了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開辟了閩西和贛南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得到迅速擴大和發展,主力紅軍和地方武裝日益壯大。土地革命出現了“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勢,在長汀、連城、上杭、龍巖、永定縱橫300多里的地區,解決了50多個區、600多個鄉的土地問題,約有80多萬貧苦農民得到了土地。廣大群眾歡欣鼓舞,大大發展了生產,改善了生活。到1930年春,6個縣69個區、390個鄉先后建立了工農民主政府,各縣還成立了赤衛軍總部,閩西革命根據地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在分配土地過程中,由于從原耕農民手中自愿抽出來的土地往往比較瘠瘦,因而無地缺地的貧雇農所補進的土地也就質量較差,土地肥瘦不均,收獲量相差很大。因此,合理地調整土地就成為廣大群眾的要求。閩西特委和蘇維埃政府為群眾解決分配土地中肥瘦不均、富農占便宜、貧雇農吃虧等問題采取了“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原則。
毛澤東結合在尋烏調查中了解到的情況,充分肯定了閩西黨組織在分配土地中創造的“抽肥補瘦”經驗?!陡晦r問題》決議案是中國土地革命史上***個專門解決富農問題的文件,這個決議案總結和肯定了土地斗爭中的一些好的成功的經驗,如使富農“不得把持肥田”,堅持以人口為標準分配土地,在政權建設上規定了不得使富農當選為蘇維埃代表及其他一切政權機關職務等一系列限制富農政策。這些正確規定,進一步豐富了黨的土地政策,推動了閩西土地革命的深入,使閩西革命根據地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局面。
但是,“南陽會議”受過當時中央“左”的富農政策的影響,制定了一些錯誤政策。如決議提出:(一)中國除有半地主性的和資本主義性的兩種富農之外,又提出第三種“初期性富農”,“即不出租土地,又不雇用工人,單以自己勞力耕種,但土地勞力農具充足,每年有多余糧食出賣或出借的一種人。“這實際上充其量只能算是富裕中農,被錯指為富農。”(二)認為經濟上富農的剝削比地主“更厲害”“更加殘酷”,政治上富農“自始至終是反革命的”“富農決不會中立”,并說“這種使富農中立的幻想,必然要妨礙無產階級發動貧雇農的猛烈斗爭,并爭取中農與之結成同盟的任務”,因而決議進一步提出“貧農雇農的敵人絕不止地主一個,地主的剝削固然是厲害的,富農的剝削卻是更厲害”,“我們的策略便應一起始就宣布富農的罪惡,把富農當作地主一樣看待。”(三)由此出發,決議決定了一些過重打擊富農的政策,如沒收富農的土地,廢除富農的債務,分富農的谷和耕牛、農具等等。
《富農問題》決議案產生上述錯誤,有其歷史的原因,主要是中共中央硬性貫徹共產國際的6月指示所致。1929年6月7日,共產國際寫了《共產國際執委給中共中央關于農民問題的信》,指示要“加緊反富農的斗爭”。共產國際來信,指責中央“六大”在富農問題上“犯了最重大的錯誤”,認為“中國的富農,在大多數情形之下,都是小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比地主“更加殘酷”,“富農分子照例到處都是公開地站到反動勢力方面,來反對農民群眾的革命斗爭”,因而,應該與富農作“堅決無畏的斗爭”。對于“自己經營農業的那種富農”,即使是“參加抗稅運動或反軍閥運動的時候,也不應該向富農讓步”。這封指示信,生搬蘇聯的經驗,不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過分夸大了中國富農的半封建性剝削,把他們和地主同樣看待,從而提出了過“左”的消滅富農經濟的政策,給中國土地革命帶來了嚴重的后果。
長汀縣革命委員會舊址——云驤閣
《流氓問題》決議案,全面地分析了流氓成分的社會地位及其作用,正確地解決了擴大紅軍和地方武裝中的理論和政策問題。
在土地革命初期,一大批流氓群眾參加了革命隊伍,這批人很能勇敢奮斗,但有破壞性,他們的政治主張,是大燒大殺大搶;他們的個人享樂主義,是大嫖大吃大喝;他們是流寇主義的游擊政策,不是忙著建設政權和分配土地,而是扯起紅旗子到處亂跑。他們這些主張和行動,都是與我們的主張和行動不對的,所以我們要堅決反對這些主張和行動。決議案制定的黨對流氓的策略是“把流氓從統治階級底下奪取過來,給以土地和工作,強迫其勞動,改造其社會條件,使之由流氓變為非流氓”?!读髅栴}》決議案,把爭取流氓的斗爭,建立在對這個社會階層的階級的、歷史的分析之上;把爭取流氓的斗爭同健全紅軍和赤衛隊相聯系;把克服流氓的影響同堅持從思想上建黨的原則結合起來;要求爭取流氓、改造流氓,使之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成為革命的力量等等。這些都對純潔黨、純潔紅軍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會議制定了財政經濟政策。當時的閩西蘇區,外受國民黨經濟封鎖,內有奸商破壞,造成了蘇區的土產——紙張、煙絲、木材、茶葉等不易輸出,而需要輸進的布匹、油鹽和藥材又不容易進來,價格昂貴,形成工業品和農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會議認為財經問題與戰爭問題有密切關系,只有積極向外發展游擊戰爭,開辟新區,并征收土地稅,厲行節約,緊縮開支,在經濟方面,保護紙廠、煙廠,保護貿易自由,獎勵輸出輸入政策,成立閩西銀行,發行鈔票,以維持金融和發展手工業和農業生產,準備與敵人作長期斗爭。
會議期間,中央特派員涂振農趕赴汀州,傳達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和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精神,以及中央關于整編紅軍的指示。
開展“汀州整編”成立紅軍***路軍
1930年6月上旬,由李立三領導的黨中央專門委派中央特派員涂振農趕赴汀州,向紅四軍前委傳達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和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精神。此時,毛澤東正在長汀南陽主持召開紅四軍前委、閩西特委聯席會議(即“南陽會議”),總結閩西的分田經驗。于是,毛澤東與紅四軍前委委員、閩西特委的領導于12日趕赴汀州。
紅四軍在長汀籌集軍款5萬元,解決了紅四軍給養問題
6月13日,毛澤東在汀州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紅四軍一、二、三、四縱隊的負責人和閩西特委的領導鄧子恢參加了會議,聽取了涂振農傳達中央蘇維埃區域代表會議和紅軍代表會議精神以及整編紅軍的指示。其主要內容:一是“擴大紅軍的策略與路線:A、無條件擴大,在八月以前擴充到五十萬。B、克服困難:(1)打破群眾保守主義、地方觀念;(2)打破紅軍中右傾觀念,使同志明了革命高潮已經到來,有人就有給養,有群眾就有干部;C、戰略與戰術:(1)進攻打破游擊主義;(2)打硬仗打破逃跑主義;(3)官兵有決心提高作戰犧牲的勇氣;(4)與群眾配合集中力量統一指揮。二是紅軍的編制:(1)原則:以前游擊戰爭時代是短小精悍,現在集中進攻時代是強大充實;(2)用三三制:一軍三師、一師三團、一團三營、一營三連、一連三排;(3)一師中除步兵團三個外加教導團、炮兵團、補充團各一個;(4)一連中除步兵三排外加輕機關、重機關各一排;(5)一排中槍三班、大刀梭標各一班。”……“中央對四軍的批評:四軍是存在于群眾擁護之中,四軍執行了六次大會的政治路線,深入土地革命,發動了廣大工農群眾。所以,四軍是中國紅軍主力的主力。但四軍也有錯誤,是新右傾主義。(1)否認突然的擴大;(2)逃跑主義,放松了大的敵人,放棄了大城市。”
這次會議又稱為“汀州會議”。會議期間,中央特派員涂振農到會傳達了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和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會議精神,提出總的路線是奪取武漢,先打贛州、吉安,后奪取南昌、九江,截斷長江;批評紅四軍不打硬仗,“放松了大的敵人,放棄了大城市”,犯了“新右傾主義”和“逃跑主義”的錯誤,令紅四軍向長江流域發展。
紅四軍利用汀州城籌集的軍款,在長汀趕制了四千套灰色軍服,***次統一了紅軍軍裝,使紅軍軍容煥然一新
會議期間,根據中央關于當前形勢和紅軍擴編的指示,進行了認真討論,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認為整編紅軍的目的是集中紅軍主力,由游擊戰轉變為運動戰,消滅大一些的敵人,奪取一些中小城鎮,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這與李立三冒險主義中央提出的整編紅軍是為了攻打大城市,奪取全國政權的目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艾格尼斯·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第316頁記載,聯席會議雖然原則上接受了中央的指示,但朱德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央這個嚴重脫離實際的決定抱有懷疑,認為把地方部隊也編入正規部隊,離開蘇區去進攻中心城市,“蘇區就毫無防衛力量,門戶洞開,任憑占領,紅軍因此也就丟失了革命根據地。”另一方面,對中央的指示又不能不執行,因與會多數人表示接受中央指示,“別無選擇,只有接受”。會議改變原定計劃,“采取集中進攻的策略”,決定部隊于七月十日在興國集中,然后進攻吉安。被迫接受中央李立三的“左”傾盲動主義路線。
“汀州會議”對于紅軍的整編和擴大紅軍的部署是一致的。閩西、贛南的地方紅軍必須要有統一領導。在閩西,將長汀、龍巖、上杭、永定、連城五縣,各有一團兵力編為閩西紅軍,而后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軍長鄧毅剛,政委鄧子恢,參謀長鄧壹,政治部主任陳正,全軍3000余人。在贛西南有紅軍二、三、四、五團編成的紅六軍,黃公略任軍長,劉士奇任政委,毛澤覃任政治部主任。后來,根據中央指示改編為紅三軍,黃公略任軍長,蔡會文任政委,全軍2000余人。所以,“汀州會議”決定以紅四軍為基礎,混合整編閩西的紅十二軍和贛西南的紅三軍。后來,就稱為“汀州整編”。
6月19日,汀州聯席會議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將紅四軍、紅六軍和紅十二軍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路軍(不久改稱紅軍***軍團),下轄紅四軍、紅三軍、紅十二軍、紅二十軍。以上四個軍的總兵力近3萬人。各軍的主要領導人是:第三軍軍長黃公略,政委蔡會文,參謀長周子昆;第四軍軍長林彪,政委彭清泉,參謀長曾士茂;第十二軍軍長伍中豪,政委譚震林,參謀長林楚;第二十軍軍長劉鐵超,政委曾炳春,參謀長劉澤民。
《福建省第三次黨代會擴紅統計表》、《紅色中華》報道長汀縣三個支部擴紅事跡
根據黨中央指示,宣布成立全國各根據地紅軍的統一領導機關——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為毛澤東,委員朱德、曾山、鄧子恢、黃公略、彭德懷、林彪、彭清泉、伍中豪、譚震林、陳毅、段月泉、方志敏、邵式平等17人。同時,毛澤東任紅一軍團前敵委員會書記兼政治委員,朱德任總司令,朱云卿任參謀長,楊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后來稱此次軍事整編為“汀州整編”。
為了鞏固和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閩西的主力紅軍即紅四軍的第四縱隊和閩西的紅十二軍的***縱隊,沒有編入紅一軍團,命令他們留在閩西,和閩西各縣的赤衛團重新組建閩西地方主力紅軍,編為紅二十一軍,軍長胡少海,政委鄧子恢,政治部主任陳正。全軍1000余人,轄五個縱隊。這是毛澤東、朱德抵制李立三冒險主義錯誤的一個重要措施,是鞏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一個主要手段。
6月19日下午,在汀州城南寨廣場舉行紅一軍團成立大會,正式宣布中國工農紅軍***軍團成立,毛澤東、朱德分別在成立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紅一軍團成立后,閩西、贛南戰略區的紅軍進入集中組織、統一指揮的新階段,開始了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的戰略轉變。
6月22日,朱德以工農紅軍***路軍總司令名義,與政治委員毛澤東在汀州發布關于紅一路軍由閩西出發向江西集中的命令,強調“本路軍有配合江西工農群眾奪取九江、南昌,以建設江西政權之任務”,決定于七月五日以前,全路軍開赴廣昌集中。
長汀群眾知道朱德、毛澤東即將率領紅軍北上的消息,在長汀城南郊舉行了歡送紅軍北上大會,到會的汀州群眾有三四萬人(全縣人口二十余萬),多數群眾從遠隔數十里的鄉村而來,赤腳、光頭,有的持紅旗,有的荷步槍,有的帶梭鏢或鳥銃、刀棍,完全武裝,紅色遍野,朱德與毛澤東在會上發表演說,闡述了中國革命的任務,是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政府、消滅地主階級及一切反革命派。這次隆重的歡送大會,體現了朱毛紅軍同閩西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
后記
1931年9月,新、老十二軍在長汀縣城匯合后,閩西革命根據地不但得到了鞏固,還與贛南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閩西的地方紅軍也得到空前的壯大,并不斷編到正規紅軍中。早在1929年6月,閩西的地方紅軍被改編為正規紅軍第四軍第四縱隊。1930年3月,又將閩西各縣的赤衛團集中建立紅軍第九軍,4月改為紅十二軍,5月正式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隨后,閩西的地方武裝又組建了紅二十軍、紅二十一軍。不久又將這兩個軍改編為新十二軍,后來并入紅一軍團第十二軍??梢哉f,閩西的地方紅軍,是正規主力紅軍發展壯大的堅實基礎;長汀,是中央紅軍正規化建設的搖籃。(來源:紅色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