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在連城縣新泉的舊居“望云草室”向東百步,路邊有一口用卵石砌成的水井,井深二丈余,井水清甜,是四周農民飲食的水源。這口井原來沒有欄,井口與路面相平,很不安全。1929年12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來到新泉開展政治、軍事訓練期間,發現這一問題,當即發動軍民砌了一道井欄。
那是一個北風呼嘯的黃昏,紅軍戰士小王,參加毛澤東親自主持召開的士兵調查會后回到住地,立即抽空給房東挑水。他正在把挑來的井水倒進水缸時,忽聽得屋側井邊有人“哎呀”一聲驚叫,緊接著又傳來“噗通!”一響?!安缓?,不好,”小王料著井邊出事,急忙沖出房門,跑到井邊,不出所料,確有人失足落井,正在井水中掙扎。小王急得連聲呼喊:“有人落井啦,有人落井啦!”頃刻,住地跑來幾個戰士。小王見戰士們都是空著手出來,沒帶一件搶救工具,便奮不顧身,雙手撐著直直的井壁摸下井去。這時,落井人正冒出水面,機智的小王立即將雙腳“釘”住井壁,使出全身氣力,把落水人托出水面。有兩個戰士正好送來一根繩子和一根竹竿,在戰友們的共同幫助下,好不容易把落水人搭救上井。一看,落水人正是房東的兄弟老張,于是戰士們立即扶他回家換衣,搶救。幸好喝水不多,老張很快恢復。紅軍戰士問老張為何落井?老張說:“犁田回家,因勞累過度,眼睛一花,就失腳落井了。謝謝紅軍救命,我老張永世難忘紅軍救命之恩!”
紅軍救人的消息驚動了周圍群眾,不少鄉親紛紛前來道謝。這消息也驚動了在“望云草室”辦公的毛澤東。毛澤東走到井邊察看后,指出,“要趕快想辦法做一道井欄”。毛澤東的話深深刻在在場的戰士和群眾心里。
晚上,戰土小王翻來覆去睡不著,心里琢磨著怎樣為水井砌上一道井欄。房東老張也輾轉難眠,心里想,毛委員真關心群眾,一察看水井就指示要做一道井欄,明天一定要騰出空來把井欄砌起來。
第二天清早,寒風刺骨,一片冰霜,但紅軍戰士小王他們都比往日起得早,在班長的率領下很快就從河灘運來了一大堆砂子石頭。老房東起來一看,心里明白,立即向鄰居借來了兩籮石灰。軍民合作,七手八腳地干了起來。不到兩個小時,便砌起了一道牢固的井欄。周圍的群眾路過井邊,見紅軍戰士一個早上就砌起一道井欄,都連連夸贊。
旭日東升。毛澤東吃過早飯又來察看水井。他見井邊已砌了井欄,便稱贊紅軍戰土做得好。他還說:“有這道井欄就不會有人失足落水了!”戰士、群眾圍著毛委員,笑呵呵地說:“是毛委員教我們這樣做的?!狈繓|老張握著毛澤東的手,激動地說:“毛委員,這道井欄主要是紅軍戰士砌的,我看就叫它紅井欄吧,”毛澤東微笑地點了點頭。
從此,當地群眾就傳開了“紅井欄”的故事。
戰火硝煙已成昨,鄉井難忘尚有心,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革命傳統,閩西始終未曾忘卻。在新的歷史時期,龍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帶頭學傳統、愛傳統、講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的殷殷囑托,保護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文化生生不息,讓紅色基因深深扎根在紅土地,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