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我前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泮境鄉。從蛟城白砂站下高速,一眼望見一面偌大的宣傳牌,上面寫有:“早康會議——古田會議的‘前奏曲’1929-2019”字樣,讓我怦然心動!不難看出這兩次會議的聯系,但于我而言,卻未知其詳。逗留時短,未能一探究竟,留下懸念。
回家后,我上網查找“早康會議”的相關信息:1929年6月8日,紅四軍在攻克白砂后,為解決“前委之下設不設軍委”問題,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在上杭縣白砂鎮早康村嚴氏宗祠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會上,與會者以舉手表決的方式,以36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了撤銷以劉安恭為書記的臨時軍委的決定。雖然這次會議沒能從根本上解決紅四軍黨內的爭論問題,但從組織上保證了前委對紅四軍具有全面、集中的領導權,在一定程度上堅定了“黨指揮槍”的原則。鑒于早康會議在黨史、軍史上的作用與地位,有專家學者將其稱為“古田會議的前奏曲”。
“指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古田會議召開90周年的前夕,我應邀前去采風。我想利用采風的機會,補上這一課。
白砂鎮宣傳委員羅長春陪我前往,我在“早康會址”的石碑前佇立良久?!霸缈禃贰彼膫€蒼勁有力的大字,是1997年11月,時年89歲的蕭克上將親筆書寫的。蕭克當年任紅四軍一縱隊二支隊支隊長,是早康會議親歷者。
隨后我參觀了“早康會議”會址展覽,關于早康會議的來龍去脈、它的歷史地位以及與古田會議的聯系,展覽上都有詳盡的闡述。
當晚我回到下榻的賓館,翻閱白砂鎮組織編輯的《紅色白砂》一書,這是為紀念早康會議召開90周年座談會而精心準備的。書中的序言,有這樣一句話引起我的關注:“這里凝聚了我們黨從哪里出發,為什么出發的初心?!蔽蚁胪ㄟ^第二天的深入采訪,充分感受這顆初心,知所從來,明所將往。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原解放軍總政治部曾組織了一個專題片攝制組來到上杭采訪拍攝。攝制組抵達后一路尋訪,找到了早康會議舊址——嚴氏宗祠。嚴氏宗祠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是嚴姓人的祖祠,名“東洋堂”。歷史上幾經毀建,前些年為了宗親祭祀,嚴氏后人臨時搭了一橫五直土木結構的簡易房子。眼前的情形,令攝制組的同志們大為失望。但是,有了這次采訪和拍攝的推動,很多塵封的歷史資料逐漸浮出水面。后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1997年1月,早康會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展開了對會址的維修以及周邊環境的建設。早康村原先叫“棗坑”,至于什么時候、什么人改為“早康”,業已無據可考。以“坑”命地名在閩西客家地區比較普遍。這使我想起一則紅色往事。1933年11月,毛澤東來到才溪鄉進行社會調查。當聽說衰坑村這個村名時,就說“有共產黨領導,以后會更加興旺發達起來的,衰坑這個名字不好,我看,不如改為發坑吧!”當地群眾一聽都同意了。1934年1月,這個村名被寫進了《才溪鄉調查》這篇著作里。早康有什么特殊的蘊涵嗎?從歷史的維度看,早康會議是“我黨我軍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次會議”,它為古田會議的勝利召開“奠定了組織保證和實現基礎”,因而成為“古田會議的前奏曲”。在現場參觀時,羅長春還提示我,早康會址與古田會址非常相像。經他提醒,我發現果然如此!不論坐落朝向,還是周圍環境,以及房屋布局,都十分相似。這***不是巧合,不論古田會址的廖氏宗祠(始建于1848年)還是早康會址的嚴氏宗祠,都是典型的南方客家人家廟,有相似的建筑風格和房屋結構,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早康會址與古田會址既形似,也神似。早康會議是古田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如遵義會議也不是孤立的,在它之前有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之后還有扎西會議、茍壩會議、會理會議,形成了一個整體。歷史,不是簡單的重復,卻有驚人的相似!只有全面地、聯系地去把握古田會議的前因后果,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光芒才會愈加久長、閃亮。(作者:戎章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