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金的沙洲壩村,有一棵700多年歷史的古樟老樹。這棵高大結實的古樟老樹見證了偉大***毛澤東在這里為紅軍后代取名的一樁趣事, 也見證了毛澤東深厚的愛民情懷。
1933年4月,為安全起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由葉坪遷往沙洲壩,毛澤東與部分***也隨軍遷到這里,并在這里組織了第四次反“圍剿”。沙洲壩,一時成為紅色中國的心臟。
當時,毛澤東在沙洲壩的住房是當地破產地主楊衍蘭的私祠--“元太屋”。這是一幢典型的客家民居,建于 1876年,當時就已有50余年歷史。那棵700多年歷史的古樟老樹便屹立在房前。在沙洲壩的毛澤東除了一身的***氣質,其他方面卻更像本地村民.不僅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而且從不講究吃穿、不搞排場。在元太屋安頓下來后,毛澤東常愛在村里散步,有時看到村里的孩子總忍不住要逗一逗。
有一次,鄰居楊大伯抱著一一個小孩來到古樟老樹下玩,正巧遇上毛澤東的警衛員吳吉清抱著毛澤東的兒子小毛也到樹下玩。毛澤東忙完工作后出來散步,看見兩個孩子在玩要,過來逗了一會兒小毛,便問楊大伯:“這是誰家的觀子,叫啥子名呦?“楊大伯回答說:“是我們村楊二貴的孩子,楊二貴一個月前當紅軍去了,我有空時就幫忙照看照看。這孩子,才剛滿周歲,還沒取正名,家用人先叫著“楊石發生”?!?/p>
毛澤東聽后,沉思片刻,對楊大伯說:“這是一個紅軍后代,得有個大名。四個字的名字在中國很少見,用起來也不方便。我的兒子叫小毛。這孩子比他大,也比他壯,就叫大毛吧?!皸畲蟛牶笾秉c頭。從此,楊大毛便成為村里的“明星”。
沙洲壩村民有稱小孩為“毛毛”的習慣。楊大毛還曾經被誤認為是毛澤東的小兒子毛小毛。直至今天,從外婆哪里知道事情經過的楊大毛每次談起這個都樂得合不攏嘴。
楊大毛和少數早年見見過毛澤東的村民間憶起毛渾東時,就像回憶一位曾經的鄰居,熟系又親切。毛澤東留給楊大毛、留給沙洲壩的不只是楊大毛的名字,不只是一件趣事、一段回憶,更是與村民間深厚的情誼,是一位偉大***溫暖人心的精神力量!
編輯轉載:古田紅色基因傳承基地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