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瑞金沙洲壩村子的附近,有一口井,當地人稱之為“紅井”。這口井之所以稱為“紅井”,是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親自帶領干部群眾開挖的,它是當時黨和蘇維埃政府密切聯系群眾,解決群眾生活困難的歷史見證。
1933年4月,毛澤東隨同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和中革軍委從瑞金的葉坪村遷到沙洲壩。沙洲壩地處干旱地帶,住在沙洲壩的人吃的是又臟又臭的塘水,很容易生病。毛澤東看到這種情況很是痛心,決定要幫村民解決這個問題。
一個清晨,毛澤東帶著幾位同志沿著沙洲河步行而上去尋找水源。沙洲壩是一個前連丘陵、后依高山的村莊。前面村邊蜿蜒而過的沙洲河河床遍地沙石,滴水不存。他們費盡苦心,歷盡坎坷,終于在:后山找到了一股山泉,暫時解決了村里的吃水問題,但仍然無法長遠供水。于是,毛澤東和大伙商量挖井。但沙洲壩村民怕挖井影響風水,引起鬼神不悅。毛主席笑著對大家說:“挖井是為了大伙有干凈的水喝,要是有鬼神來鬧,先找我毛澤東?!甭牭矫飨脑?,大伙都笑了起來。在毛主席的耐心講解與積極鼓動下,大伙同意挖口井。
為盡快挖好井,毛澤東積極發動中央機關的工作人員一起來挖。在毛澤東的帶動下,村里的老百姓、紅軍戰士、中央機關的工作人員挖的挖,鏟的鏟,挑的挑。一個禮拜左右,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終于挖好了。為了使井水更加清澈,毛澤東還親自下井底鋪砂石,墊木炭。
毛主席為老百姓挖井的事一傳開,中央各機關紛紛給沙洲壩其他各村挖起了井,一時掀起了為老百姓開挖井水的熱潮。從此,沙洲壩人民喝上了又凈又甜的井水。和紅軍一樣,“紅井”也是歷經坎坷。
1934年10月,紅軍離開瑞金長征后,國民黨反動派卷土重來。為了消除紅軍及毛澤東對紅都人民的影響,敵人多次填埋這口井。當地群眾就同敵人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敵人白天填井,群眾夜晚把井挖開。反復幾次,沙洲壩人民終于取得了“護井”的勝利。
1950年,經過修繕后,當地群眾正式將該井取名為“紅井”。為表達沙洲壩人民對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在井邊還立了一塊木牌,書寫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焙髞砟颈臑槭?。再后來經過修繕,加高加大了井沿,池邊有“紅井”簡介碑和圍柱。
1961年3月,“紅井”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紅井”已成為全國重點紅色教育景點之一,是人們飲水思源的紀念地。
如今的“紅井”仍被使用著。沙洲壩人民忘不了“紅井”的故事,更忘不了“紅井”給予他們的深厚情意?!凹t井”誕生在中央蘇區革命年代,甘甜的“紅井”水養育了一代代沙洲壩人民,也傳承了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革命精神。
編輯轉載:古田紅色基因傳承基地培訓中心